
我们都意识到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,但是往往却在孩子每天上学穿什么,在家吃什么,或者买什么玩具等一些小事上替孩子做主。“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”,懂事与成熟的大人背后往往是我们的控制欲在作祟。
哪些事让孩子自己做主,哪些事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同意,这是我们应该想明白的。更重要的是,孩子犯点小错、走点弯路并不可怕,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的过程中,既是坚强的后盾,也是一个旁观者。
相信孩子,并给予鼓励,你会发现孩子的身上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。
“你还小,你不懂”
闺蜜的孩子4岁了,要上兴趣班了。
闺蜜从孩子两岁起就开始带着他踢足球,她说,体育给男孩的不仅是挥汗如雨的机会,还有团队精神、自律和坚韧的品质。
让她大跌眼镜的是,儿子去兴趣班走了一圈,诚恳地说,妈妈我想学画画。
拿来的,还是二次元的漫画书!

闺蜜忧心忡忡,真心喜欢画画也可以,从正规的素描、油画慢慢进阶,偏偏喜欢口水漫画,这能干吗,瞎胡闹!欧美国家为什么那么重视体育,因为人家懂得一个好学生必然是一个好运动员。
我说,你不知道现在二次元版权可值钱了吧,一个好的漫画IP衍生品的价值大大超过一个顶级体育明星。
我说,欧美的教育理念有的是很对,但它不能取代你,给你的孩子快乐啊。
闺蜜淡然一笑,坚持“他还小,他不懂。”
“你还小,你不懂”,算不算我们育儿时常用的金科玉律?
“选择的权利,是成为自己的前提”

古典在一次演讲里说过一个问题——未来世界,不再是有标准答案和统一风格的世界,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不是房和车,而是“给自己幸福的能力。”
我想了很久,“给自己幸福的能力”是什么能力?
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,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明确,对自己认同的幸福很笃定——这是一种自知自省,自我选择的能力。
这种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“为自己做选择”。
但这种能力不是一毕业,一长大,一进入社会就有的。
“这种能力”来自于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试错。
穿错了衣服很难看。被嘲笑就知道了,下次不要这么穿;或者,坚定自己穿出自己风格的决定。
不喜欢叫不熟悉的长辈,也许是在锻炼自己对人群辨识的能力——这个叔叔我很喜欢,那个叔叔可能不太合我胃口。
一个完全成长在父母的爱好里,以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喜好作为标准的孩子,一定是唯唯诺诺的,价值观不垂直的,面对想要的东西不敢自己去争取的。
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做选择、对自己负责的成就感。
这样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失落的眼神,听不见孩子沉默的抵抗,他们兀自沉浸在“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”的自我满足感之中。
世界在不断变化,上一辈人,已经没可能用自己的经验完全指导孩子未来20年要面临的人生。
给孩子A和B两者择一的人生,和允许孩子尝试A到Z的人生,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
你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,他便会自然而然地在那个世界里寻找自己生活的答案。
如果你从没给过孩子做选择的权利,等他长大了,就别怪孩子没有主见,没有魄力,没有格局。
有些时候,不是孩子不会选择,不能够选择,而是没的可选。
“懂选择的孩子,才懂对自己的人生负责”
一个今天不懂得选择自己兴趣班、穿衣服颜色和社交方式的孩子,长大后很难成为一个可以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、想要的伴侣,甚至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人。
因为,懂得选择、勇于承担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能力。不懂得自己做选择,不能够在人生所谓每一个关键时候为自己作出选择的人,某种程度上也不会懂得承担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成功教育孩子的关键词是什么?开放、开明、耐心以及尊重。
这世上没有垃圾,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。
不同的植物只有在适宜自己的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,不一样的孩子也本可以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不一样的成才之路。
开明的父母是: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,给他表达自我的自由;有底气陪他试错,也有能力帮他成为自己。
如果你真的为孩子好,那就请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吧。让他选择穿搭衣服的方式,哪怕这看上去有些滑稽;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,哪怕这些绘本看起来只有情绪没有意义;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,哪怕这些事情看起来荒诞可笑,让孩子做一个有勇气为自己做主的人。